百卅武大:自強爲本 與時偕行
東湖之畔,珞珈山下,琅琅書聲中,是一張張洋溢着青春和自信的臉龐。
近期,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內,新時代辦學成就展生動講述着這座著名學府的前世今生。1893年,清代湖廣總督張之洞取“自強”二字創辦自強學堂。130年來,這座高等學府幾度更名遷移、幾番重組變革,始終與民族復興同頻共振。
立足新的歷史和時代方位,武漢大學在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中,以“武大之爲”註解着新時代的“大學之道”。
叩時代之問
兽父猥亵幼女142次 判徒刑6年
躬身科研報國
肩負探尋“自強之道”使命的武漢大學從誕生伊始,就將家國情懷深深融進血脈。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13位一大代表,其中5位曾在武漢大學學習工作。
抗日救亡之際,武大師生深入開展對日研究,走上街頭進行宣傳和培訓工作。流亡辦學期間,武大人創建了中國唯一致力於非醫學細菌學研究的實驗室和中國第一個電離層實驗室,完成了第一本用漢語寫作的宇宙射線專著。
Fed止息后 REITs后市涨相正
全职 国医
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大學始終與時偕行,奮楫學術之海,躬身科研報國,一代代武大人將智慧心血凝集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在你怀中、
自20世紀50年代起,武漢大學投身三峽工程,從論證、設計、勘探到施工,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爲這一“國之重器”的建成作出重要貢獻;繪製出世界首張南極內陸地形圖,命名第一個中國南極地名,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連續40年參與南極科考,武漢大學是國內參加極地考察最早、次數最多、派出科考隊員最多的高校。
在我國衛星導航技術領域,武漢大學北斗導航技術團隊牽頭構建北斗高精度位置網,建立了自主創新的星地一體化精密定位技術體系,實現了基於北斗的實時釐米級導航定位,將遙感與測繪做出了中國精度、中國準度、中國高度。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從跟跑、並跑到領跑,靠的是不斷夯築的學科基礎。這一點,從測繪學科寧津生(後由其學生李建成院士接替)、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勳、龔健雅六位院士,持續二十多年給新生同上《測繪學概論》這門基礎課,可見一斑。從標石到數字,引領中國高程基準現代化進程;從數字攝影測量到遙感衛星星座,打造數字化空天強國……
2018年至2020年,武漢大學連續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22年,武漢大學牽頭承擔的24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批立項。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自覺履行使命擔當,充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積極迴應時代挑戰。”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平文表示。
今年9月20日,華中地區首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在武漢大學成立。11月17日,《武漢大學數智教育白皮書・數智人才培養篇》發佈。面對數字時代,武漢大學率先開啓新一輪教學改革。
打造身障友善职场 桃竹苗分署臂助 祥仪企业获金展奖
無論是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學科建設,還是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武漢數學與智能研究院等新平臺的搭建,武漢大學因時而動,開風氣之先,矢志於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承歷史之緒
賡續文化根脈
武漢大學堅守“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強化學生的初心之源、精神之鈣、奮鬥之魂,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武漢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底蘊深厚,30位武大學者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60餘位學者主持或參與編寫出版43種重點教材,佔該工程已出版教材的37%。2018年,在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之際,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組織了近百位專家歷時5年,編纂完成《馬克思主義大辭典》,填補了國內通過辭書從整體上展陳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歷史發展的空白。
专家传真-后疫情时代下,你的企业够敏捷吗?
“科科參與、課課協同、環環相扣、線線聯通,這些年來,武漢大學努力從這四個維度開展‘大思政課’建設,用心用情將信仰澆育在學生心田。”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沈壯海說。
武漢大學學者焚膏繼晷,探賾索隱,着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年逾六旬的唐長孺親赴新疆,即使罹患眼疾,仍舊埋首文書殘片。十載寒暑,嘔心瀝血,十巨冊《吐魯番出土文書》問世,開創中國吐魯番學。其團隊數代學人接力點校《二十四史》多部,甘爲利他之學。
三商壽投資反向ETF大虧 挨罰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宗福邦、駱瑞鶴、於亭等學人前後相續,四十年如一日從事文字音韻訓詁研究。《故訓彙纂》《古音彙纂》共計2600多萬字,集雅詁之大成,綜音聲之流變。《中華大典・音韻分典》近1000萬字,引用文獻千餘種,繁徵博引、體大思精。
“敬畏古聖賢,啓後亦承先。”2022年,郭齊勇教授主編的《中國哲學通史》陸續付梓。全書共10卷,逾600萬字,上起先秦,下迄現代,歷時15年完成,是目前我國最完備、最系統、最翔實的一部中國哲學通史。
從敦煌石窟到武當山古建築,再到讓海外文物“數字”歸家……武漢大學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團隊,穿越時空隧道,使人類文化遺產在數字世界中永生。
新時代以來,武大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06項,年度項目和青年項目428項,研究闡釋類重大項目18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30項,一般項目305項,穩居全國高校前列。
傳千年之經義,燃萬古之明燈。一批批胸懷大學問、大情懷、大格局的“大先生”,一屆屆負笈珞珈、揮斥方遒的莘莘學子,高揚着文化自信,賡續着中華文脈。
探合作之道
“大同寰宇向未來”
侯问萧美琴是不是务实台独工作者
天价傻妃要爬墙 修梦
“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恰如校歌中所唱,武漢大學奮力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大局,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武漢大學發揮特色學科優勢,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立多個聯合研究中心,如武漢大學-旁遮普大學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加德滿都大學喜馬拉雅水電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健康研究院等,助力構建糧食安全共同體、水利科技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
台指第100档即时指数 上线
截至2022年底,武漢大學與53個國家和地區的310所大學與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同世界名校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遠超以往。武漢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聯合創辦的崑山杜克大學,堪稱中外合作辦學典範。自2012年至今,武大共招收來自167個國家的10149名留學生,“留學武大”品牌越擦越亮。
百卅珞珈,華章日新。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巖表示,在回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武大何爲”的時代命題中,武漢大學着眼“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之以恆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推動學校各項事業跨越式發展,全力交出一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異答卷。
涉窃取颀邦机密 易华电遭起诉
(記者 王建宏 張 銳)
转向了?日本或力挺韩国申办2030世博会